搜索

您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

新闻动态
Ku波段光纤传输系统在雨衰天气下的具体表现如何

类别: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5-10-23 14:41   浏览:

Ku波段光纤传输系统在雨衰天气下的表现与应对​
​一、链路机理与雨衰影响​
Ku波段卫星信号(典型为10.7–12.75/13.75–14.5 GHz)穿过降雨区域时,雨滴对电波产生吸收与散射,形成与降雨强度、雨滴尺寸分布和频率密切相关的雨衰。在中雨(约4 mm/h)​时Ku波段衰减已较明显;暴雨(约100 mm/h)​时沿路径的衰减可超过10 dB/10 km,而C波段(4–6 GHz)​在同一场景通常仅约0.4–1 dB,因此Ku波段对暴雨更敏感。降雨还会引起去极化​(正交极化复用系统隔离度下降)与降雨噪声​(经验换算:每衰减0.1 dB,等效噪声温度约增加6.7 K),对数字接收的C/N、MER/BER造成恶化。Ku直送光纤(RFoF)链路本身不受雨淋影响,但其前端接收到的卫星下行射频若因雨衰变差,经光纤传输后同样表现为质量劣化。
​二、雨衰在系统侧的典型表现​
数字电视业务:​BER上升、马赛克/卡顿、短时中断,深衰时出现“无服务”。
模拟电视业务:​雪花噪点、黑白噪点增多、伴音噪声增大,强衰时图像消失。
射频指标:​C/N、MER、BER劣化;若采用正交极化复用(DVB-S2X常见)​,去极化会使XPIC增益下降、互调干扰上升。
光纤侧现象:​光功率、光信噪比(OSNR)本身不因降雨改变,但前端AGC/电平会随雨衰波动;若前端为LNB→RFoF→光接收机链路,常见现象是光接收机输出电平随雨强同步起伏,触发告警或画质劣化。
场景差异:​大雨/暴雨、低仰角、长路径​(如高层遮挡、山区)更易触发;Ku直传与LNB中频(950–2150 MHz)经RFoF在表现上一致,均受前端下行雨衰支配。
​三、工程应对措施(按优先级与成本分层)​​
预留链路与系统余量
Ku频段工程上常预留≥6 dB链路余量(C频段多为3 dB);在多雨/高雨区结合动态分配与业务降级策略使用余量,避免晴空资源浪费。
自适应功率控制
上行/前端侧启用AUPC​(上行自适应功率控制)或全网APC/DPC,以信标/业务C/N为反馈自动提升发射功率,雨停后回退,显著缓解上行雨衰;对下行侧可通过网管动态提升地面站发射功率或终端自动增益策略配合。
FEC与自适应速率
采用DVB-S2/S2X + LDPC/BCH + LDPC交织等FEC提升抗误码余量;在深度衰落时启用自适应速率(ARP)/降码率,以容量换稳定(如从高阶调制回退到QPSK/8PSK并降低码率)。
天线与前端优化
适当增大天线口径​(增益↑)、选用低噪声高增益LNB(如NF≈0.6–0.8 dB)​,并优化极化与指向;在双极化系统中注意降雨引起的去极化对XPIC的影响。
空间/站点分集
在多雨或低仰角区域,采用空间分集(站址分集)​,两站异地布置并通过切换/合并降低深衰概率;代价是投资与运维复杂度上升。
双频/异构备份
雨衰超门限时自动切换至C波段或地面链路(微波/光纤回传),实现频率/介质冗余;适合高可用性业务。
天馈与防雷雨工程
加强天馈防水​(LNB护罩、馈源口密封、排水)、合理仰角与避风安装,减少积水与摆动;站点防雷接地与电源浪涌防护同样关键,避免暴雨雷电叠加故障。
光纤侧抗恶劣天气
架空/户外段落可加装外护套管、优化无源器件布局与耦合距离,降低雨滴冲击与折射率变化对链路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做好防雷、接地与定期巡检​。
​四、运维与告警建议​
建立区域雨衰模型​:基于长期分钟级降雨率统计,计算本站的雨衰分布​(如5%、0.1%时间门限),据此校核G/T、EIRP、门限C/N、MER与冗余策略,并固化为应急预案与自动切换门限。
强化网管与自动化​:对信标电平、AGC、BER/MER、LNB供电、光接收机电平设多级告警;启用AUPC/APC与自适应速率联动策略,雨衰恢复后自动回退避免长期过驱。
前端快速处置清单:检查LNB供电/馈线/防水、确认极化/本振、核对分路/矩阵/网管参数;必要时切换备份前端/卫星/波束,雨停后执行指标复核与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