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新闻动态
2020年“刷脸”时代人脸识别满天飞,我们隐私是

类别: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19-12-20 15:01   浏览:

当前,收集人脸的途径非常多,除了政府部门的安保需要,很多商业场景也都要求使用面部识别。比如参加某个大型会议,主办方需要提供个人照片提前录入到人脸识别系统;比如住酒店,需要面部识别确认;再比如一些社交APP,自动识别标记上传图片中的人脸;还有一些披着相册应用外衣,实际是收集人脸信息的软件程序……之前Facebook因“未经用户同意,非法收集并存储数百万用户的生物识别数据”被集体起诉,在今年9月,压力之下的Facebook选择停止在用户的照片和标签建议中默认使用面部识别功能。
 
“刷脸”时代 | 人脸识别满天飞,我们隐私是否还安全?
 
当你把包含自己人脸的照片上传到云端,没有人确保最终这些人脸数据可以被妥善保管。上传到平台,必然涉及到会不会保存到云端,如果在云端,数据最终流向何处呢?带来的风险是什么?
 
其实从人脸数据集的来源渠道也能了解到上传面部照片到网上的风险是非常高的。
 
此前有媒体曝光,国内一家人脸识别公司发生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超过250万人的数据可被获取,其中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以及照片。
 
今年年初,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收集的旅客照片和车牌照片让一个外包公司泄露,而流出的数据已经被人挂在暗网上,可以免费下载。
 
类似新闻层出不穷,所以人脸数据引发的风险也非常高,当隐私信息被出售或者可被公开获取后,人脸可以用于金融领域的诈骗、亦或是在换脸软件下,被用在一些不当的场合下,比如将你的脸成小视频的女主角。除此之外,围绕人脸识别系统的种族歧视和偏见争议,也引发了巨大争议。
 
人脸识别有必要全领域开花吗?
 
人脸识别技术具备自然性,所谓自然性就是指该技术与人类进行个体识别的方式相同或类似,因此显得简单直接,容易被人们所接受。2017年9月,苹果发布了iPhone X,该手机采用了3D人脸识别,就如同2013年苹果打开了指纹识别的大门一样,这次苹果打开了人脸识别的大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对人脸识别技术最好的写照,两年时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脸识别落地应用。常见的有人脸识别门禁、人脸识别打卡,少见的有人脸识别厕纸、人脸识别公交站、智慧跑道等。
 
人脸识别的火热使各种企业的心都火热了起来,各种公司处于不同的业务需求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人脸识别应用,采集人脸识别数据,甚至于没有相关业务的公司也对人脸识别数据伸出来黑手。
 
2018年11月2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报告中提到10款APP对可识别生物信息进行收集却未向用户明确重点告知,涉嫌过度收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美图秀秀作为典型案例遭到了“点名”。众所周知,美图秀秀是一款专做美颜的APP,其业务并不涉及任何生物识别信息,为什么它要收集这些信息呢?
 
人脸识别数据是个人生理特性的直接体现并唯一对应,不同于密码,如果密码泄露,我们可以换一个密码,但是人脸识别数据一旦泄露、丢失我们可没有办法换一张脸。
 
鉴于现在人脸识别的广泛应用,以及各大金融机构开始使用人脸识别作为身份认证手段,支付宝、微信相继推出“刷脸支付”,我们不禁想问一句,人脸识别虽好,但是需不需要如此广泛的使用?将自己的人脸识别数据同时使用于取纸巾和支付真的没问题吗?
 
“刷脸”应用广泛 对隐私权的威胁值得重视
 
“刷脸”进站、“刷脸”支付、“刷脸”签到、“刷脸”执法……人脸识别技术正走进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与指纹、虹膜等相比,人脸是一个具有弱隐私性的生物特征,因此,这一技术对于公民隐私保护造成的威胁性尤其值得重视。
 
“人脸图像或视频广义上讲也是数据,如果没有妥善保管和合理使用,就会容易侵犯用户的隐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段伟文说。
 
通过数据采集和机器学习来对用户的特征、偏好等“画像”,互联网服务商进而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服务和推荐等,从正面看是有利于供需双方的一种互动。
 
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交换是不对等的。
 
就频频发生的个人数据侵权的事件来看,个人数据权利与机构数据权力的对比已经失衡,在对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方面,消费者是被动的,企业和机构是主动的。
北京卫星电视安装